起初,债券市场被设计为对冲银行业和金融业的风险。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信用违约互换(CDS)逐渐典型地被引入到债券市场。这种金融衍生工具使得金融机构可以对冲部分风险,如信用风险。
简单来说,信用违约互换是一种金融衍生品合约,在该合约中,买方通过向卖方支付保费来购买债权人身份,获取保护。如果参考实体(如企业或政府)违约, 卖方将向买方支付相关的信用损失。
银行、投资基金等持有大量企业债或政府债券的机构,通过购买信用违约互换对冲信用风险。举例来说,如果一家银行持有大量某企业的债券, 对这家企业的违约风险产生担忧,那么可以通过信用违约互换将风险转嫁给卖方,达到风险对冲的目的。
相比于直接卖出债券,这种方式更为灵活并且降低了交易成本。即使不持有企业或政府的债权,投资者也可以参与CDS交易,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市场流动性。
操作信用违约互换对冲风险的关键在于:找准衡量参数、定价和选择合适的卖方。以买方的角度来看,首先,确定一种信用评级方法对参考实体信用状况进行评估;其次,对CDS进行定价,决定每期向卖方支付的保费水平;最后,寻找信誉良好的保险机构或金融机构作为CDS的卖方,这样即使参考实体违约,卖方也能按合约要求进行偿付。
然而,信用违约互换也不是万无一失。其中一个最大的风险源于对手方风险,即卖方可能无法履行合约义务。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等极端情况下,即使是信誉良好的金融机构,也可能面临破产的风险。从2008年金融危机看,对手方风险及其对冲效果的不确定性,就是CDS价值可能被大大低估的原因。
2008年金融危机是信用违约互换及其风险最为显著的例证。危机期间,美国投行雷曼兄弟的破产导致了广泛的信用风险传播,许多金融机构对雷曼兄弟的债权进行了CDS对冲。然而,雷曼兄弟的破产直接导致了对手方风险的爆发,许多金融机构遭受重创,CDS的对冲效果大打折扣。
结论:
信用违约互换作为一种风险管理工具,在平时可以帮助投资者对冲其面临的信用风险,但在面临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情况下,其对冲效果可能难以实现。因此,投资者在做好信用风险对冲的同时,也应充分关注与管理其对手方风险。